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推荐古诗:
答微之咏怀见寄、
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
白帝、
宿江边阁、
旅宿、
春日词(春云阴阴雪欲落)、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
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
即事(复楚情何极)、
己亥杂诗(少年哀乐过于人)
推荐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无聊赖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关痛痒 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
-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开交 开:打开,解开;交:相错,纠缠。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 不能自拔 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