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察力的培养》是一部以小窥大、以微观细节性的手段实现宏大目的著作。作者仅选取了一个视角——课堂观察,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阐述了此视角下提高教学效率的诸多具体操作模式与方法,指出了一条通向高效率教学之路。无论是浏览还是细读,它对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都会起到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全书分成两大部分:前四章宏观介绍了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的必要性,维度,准备及方法等,后八章则以前四章内容为背景支持,对课堂观察涉及的八个领域进行探讨,它们分别是感受课堂氛围、聚焦课堂管理、探寻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化、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检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评估学习的成功、培养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这八个领域既是教学设计时的着眼点,也是观课时的关注点,更是反思教学时的衡量依据。每一领域都是重要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在观察过程中如何把这些领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观察他人教学并以之为样板向他人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观察自己、如何使自己被观察。通过观察——反思——目标确立的动态循环,能极大地促进自身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与反思更多的体现在听评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等。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特别对于教师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教师观察力的培养》一书中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在具体使用时,可以照搬,但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修改,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课堂观察。
在使用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面临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的问题。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观察点,如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记录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那么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用定性观察记录工具。二是观察者自身的特征,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记录工具是合适的,但这要求观察者有比较好的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快速的判断能力。若想从活动的难度系数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来判断,那么需要记录一些教学片段中的行为、对话、情境等细节,则需要观察者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和较好的记忆能力。三是观察条件,如观察“课堂对话的效度”,除了要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外,还需要一些音像记录设备,否则,对话过程中的语调和神态等对话要素很可能无法记录。
进入课堂观察时,每一位观察的教师根据自己确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要有定性的描述性记录,也要求有定量的记录,比如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同时,要有观察者的观察感受和理解,观察的教师还要记录音像资料。
观察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观察点出发,按照规范的观察记录记下了在每一个观察点上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并记录下当时的课堂片断,为课后会议以及写观察报告提供翔实的依据。
建议今后的研讨课活动,可以根据老师们研究的着眼点进行分组,然后尝试用观察记录工具对课堂活动和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这样的形式既有利于做针对性研究,又能在评价时有事实依据。
相关作文: 小鸟 找朋友、小鸭子得救了、我的妹妹、吃火锅的作文、有意思的一天、我爱西瓜、爸爸爱我我也爱爸爸、难忘的漂流、一个气球的启发、考试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