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范军写的《最三国》时,在第一卷第87页中看到一个故事,具体是讲孔子一个叫孔融的后代十岁时与他的父亲一起去见老子的后代李膺,当时孔融表现得很机巧,人家问他为什么要来见李膺,他回答说他的祖先孔子求教过老子(以前我读《庄子》时也读到过这故事),他自己也来拜见老子的后人李膺。当时很多人听了很惊异于孔融的聪慧,连连称赞。但一个叫陈韪的大官却说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故事后边还有精彩的内容,但我不想去介绍了,因为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写写陈韪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首先,我认为“小时了了”的人,即小时候什么事都懂的人是没有的,很多书中都说,人生理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别,生理上的基本一致说明智力上也不会有太多的差异,而且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的。
第二,小时候由于条件不同,造成小孩子某一方面的智力突出也是会有的,上边提到的孔融就有小时让梨的事,同时又有本文中说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并没有证明孔融万事都“了了”,只说了他谦让和机灵的一个侧面。
三,小时候有点特长,但没有好好培养,长大了变得平庸的人也有。我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第五册第145页中也有一篇王安石写的“伤仲永”,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叫仲永“小时了了”、大了不成器的故事。我们讨论过,这个小孩子小时能作诗卖文章,大了反倒平平庸庸主要是因为家里没让他好好读书,而是把他当作了赚钱的工具。他小时作诗写文章也不是什么事都“了了”,只是他在这方面有些特长而已。
老师经常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培育和光大,就会有业绩。但老师也说,“业绩”也只能是某一方面的某一程度,能“了了”万事万物的人是没有的。陈景润、爱因斯坦、霍金等人也并非能“了了”所有的事,他们也只是某方面的大师或者只是专家,这些人是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受到人们的尊敬,但他们中有些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日常生活中,大人们总在谈论某某家小孩子是“神童”,也是“了了”之人,大了不得了之类。我们认为世间也没有什么神童,但有人擅长读书写文章,有人擅长唱歌跳舞,有人擅长作诗画画,有人擅长语言交际……这也不能算“了了”什么。就我自己来说,跳过一次级,读了一些书,但我不擅长运动、歌舞,所以别人说我成绩好未来光明一片,我是不以为然的,虽然平时获过一些全国的奖项,这次小学毕业考也考得稍好一些,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而且满分的那科个别地方我也是云里雾里。事实上,我天天都是在老师的教导培育下、在父母的提携修正下成长的。
另外,大人们喜欢相互客套吹捧,互相都说对方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如何如何出类拔萃,前面提到的孔融的事是不是也是有这样的成分在里边呢?
既然“小时了了”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未必佳”也就不用继续纠结了。
爸爸说,我们应当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并坦然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妈妈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通过自己努力做出一点成绩来,该低调时就应当谦虚,但该坦诚时就要实事求是。老师也说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必要时应当客观地向别人推荐自己,这也叫做诚信,与谦虚低调的品德并不茅盾。
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了”,了解自己擅长的“了”,把握好自己擅长的“了”,但绝不能认为自己“了了”,因为这个世界上谁也不可能万事“了了”。
相关作文: 小鸟 找朋友、小鸭子得救了、我的妹妹、吃火锅的作文、有意思的一天、我爱西瓜、爸爸爱我我也爱爸爸、难忘的漂流、一个气球的启发、考试后的感受